
一 中風
中風稱腦血管意外、腦卒中,中風是其俗稱。它是嚴重威脅老年人生命的頭號殺手。中風與高血壓病密切相關,而我國高血壓病人高達一個億,可見中風發病的嚴峻。據統計顯示,我國中風病人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;其中半數人在急性期死亡,半數人則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,如偏癱、失語等。中風臨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;按疾病性質又可分為出血性(腦出血、蛛網膜下腔出血)及缺血性(腦血栓形成、腦栓塞、短暫腦缺血發作等)兩大類。
二 腦出血
腦出血為腦血管破裂出血,稱為血性腦卒中,也稱為腦溢血。
三 腦梗死
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硬化、血管狹窄、閉塞,致使腦部血液供應障礙、缺血、缺氧,相應部位的腦組織發生缺血、壞死和軟化,因而出現腦功能障礙。
四 腦栓塞
腦栓塞是指各種栓子(血液中的固體、液體、氣體)隨血液流進腦動脈造成阻塞,引起相應供血區的腦組織發生缺血、壞死,出現腦功能障礙。
五 生命體征
體溫、脈搏、呼吸、血壓等與生命息息相關,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表現,統稱為人體四大生命體征。當機體發生病變時,這些生命體征也就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。所以,生命體征常常是發現某些疾病及判斷疾病是否惡化的重要指示。
一 褥瘡------臥床老人最易發生的并發癥
褥瘡是指身體局部組織由于長期受壓,引起該組織的血液發生障礙,該組織因為缺血、乏氧、營養不良而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,并形成潰爛和壞死。
㈠ 臥床老人發生褥瘡的主要原因
1 意識障礙
老人臥床大部分是由于中風造成的,從而老人意識喪失或部分喪失;雖然這不是引起褥瘡的直接原因,但卻是一個重要的條件;老人因臥床不能進行主動性活動,長期臥于某一體位,由于老人有意識障礙、感覺障礙、運動障礙,其感覺不到疼痛,只要僅僅4------6小時,老人受壓部位就會出現一期褥瘡。
2 局部受壓
造成褥瘡的直接原因是‘局部長期受壓’。即長時間不為老人變換體位,這樣便使皮膚及皮下組織受壓而發生血液循環障礙,最終導致褥瘡。
3 潮濕、摩擦
潮濕和摩擦等物理性刺激,也是臥床老人發生褥瘡常見誘因,臥床老人往往出現大小便失禁,如果老人的床鋪、衣物不能保持干燥、清潔,床單出現皺折,床上碎屑很多,都會對皮膚造成刺激,使皮膚抵抗力減弱或直接受到損傷而發生褥瘡。
如果潮濕或摩擦不去除,老人一旦形成褥瘡,需要治愈的時間也相對較長。
㈡ 臥床老人易患褥瘡的部位
一般來說,褥瘡好發生部位多在身體上承受壓力的骨隆突處,也就是說,褥瘡易患部位與身體各部位所承受的體重呈正比關系。此外,缺少脂肪組織的保護,脂肪層較薄或無肌肉包裹的部位,如骶尾部、肘部、足跟等部位也是褥瘡好發部位;最常見發生褥瘡部位是骶尾部,無論臥床老人采取的是平臥位、半臥位還是坐位。
褥瘡易患部位:足跟、骶骨、肘部、肩胛骨、枕部
褥瘡易患部位:踝部、內外側髁、大轉子、肋骨、肩峰、耳
褥瘡易患部位:腳趾、膝部、外生殖器(男)、乳房(女)、肩峰、面頰
㈢ 預防褥瘡的主要方法
1 減輕局部壓力,支撐受壓部位
① 用棉墊支撐受壓部位
稍微翻動老人軀體,用棉墊(或軟墊)支撐身體受壓部位或身體空隙處,這樣做能減輕局部的壓力,預防褥瘡的形成。
此外,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海綿褥、氣墊褥等設備,都能夠均勻支撐老人的體重,使老人身體重量與作用力分布在一個較大的面積上,從而減輕老人骨隆突出部位所承受的壓力。
② 變換體位
變換體位,是使臥床老人骨隆突出部位交替受壓,也是預防褥瘡的重要措施。一般每2小時為老人翻身1次;如果老人肥胖或營養不良的,則1小時翻身1次;夜間2----3小時翻身1次;間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。
為臥床老人變換體位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:
* 幫助臥床老人從仰臥位移向側臥位(見圖3)
移動前,應該觀察老人的狀態:
老人的病情允許老人采取側臥位;
臥床側的機體無疼痛、麻痹等功能障礙的表現;
翻身后對老人生理功能及各種反射功能無影響。
變換體位后還要確認老人的狀態是否良好:
老人一般狀態較穩定;
軀干與四肢能自然(生理)的屈曲,即保持肢體的功能位;
軟枕與軟墊能完全、舒適的支撐老人的身體;
軟枕與軟墊沒有限制或影響老人的胸廓呼吸運動;
頸部、背部及四肢無過度的伸展;
改善了仰臥位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,減輕老人的痛苦;
老人皮膚清潔、干爽,老人氣色良好;
老人沒有墜床的危險。
幫助老人從仰臥位移向側臥位第一步
注解:
Ⅰ 護理員將老人被子退到床尾,老人仰臥位,雙手交叉胸腹部;
Ⅱ 護理員雙膝微屈,重心下移,保持身體平衡。先將老人雙腿屈曲,枕頭移至近側,再將左側上臂放于老人頸下,并用肘關節支撐老人頭部,右上臂放于老人的腰部,將老人上半身移至床邊;
Ⅲ 然后再移動下半身。護理員左手臂放于老人臀部,右手臂放在老人膝下,將老人下半身移至床邊;
Ⅳ 護理員將老人雙腿向床中心方向移動,并用軟枕支撐防止老人墜床。
幫助老人從仰臥位移向側臥位第二步
注解:
Ⅰ 護理員移至床對側,先將枕頭移到床頭中央,再將老人身體下側的上肢屈曲,手心向上放于枕邊;
Ⅱ 然后護理員一手扶住老人的肩部,一手扶住老人的腰部,將老人翻至側臥位;
Ⅲ 老人側臥后,檢查老人身體受壓情況,了解皮膚的狀態(特別是背部、肩胛骨、骶尾部),并進行按摩,刺激神經末梢,提高神經末梢的敏感性;或用熱毛巾熱敷,因溫熱可使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,同時也起到
清潔和保護皮膚的作用;
Ⅳ 調整上下肩部成一垂直線,雙臂向前自然屈曲,保持正常的功能位。
協助老人從仰臥位移向側臥位第三步
注解:
Ⅰ 脊柱與下肢呈‘<’型狀態,髖關節外展,軀干前傾,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性彎曲;
Ⅱ 腹部放一軟枕,身體上側的手臂抱枕,切記,要保持老人呼吸通暢;
Ⅲ 如需兩名護理員,可站在床的同一側,一人用雙臂托住老人的頸肩部和腰部,另一人托住老人的臀部和大腿,兩人同時用力,將老人抬起移向自己一側,然后再將老人輕輕翻向對側。用軟枕將老人肢體支撐好,使老人安全、舒適;
Ⅳ 老人膝部和雙腳各夾一軟枕或軟墊。為保持住側臥位,防止軀體后傾,背部也可放軟枕起支撐作用,確保老人安全,防止老人墜床,必要時可使用床欄。
* 幫助臥床老人從側臥位移向仰臥位
* 移動前,應該觀察老人的狀態:
側臥位時,下部皮膚有無受壓癥狀?如皮膚發紅、疼痛、麻木感等,應采取對癥治療,如按摩等措施;
仰臥位時,受壓部位,如肩胛骨、骶尾部、足跟等部位皮膚有無發紅、腫脹的現象,或者曾經出現的此現象是否消失;
變換體位后,還要確認老人狀態是否良好:
保持脊柱生理彎曲狀態;
背部平坦、伸直;
不要強行使肌肉及骨骼處于屈曲或伸展位;
上肢離開軀干稍外展,肘關節呈微屈狀態;
下肢(髖關節)呈10----20度分開,以擴大與床面的支撐面,保持舒適體位;
老人呼吸通暢,無不適和疲勞感;
* 幫助老人從仰臥位移向半臥位
移動前,應該觀察老人狀態及評估生命體征:
仰臥位時,肩、背部有無疲勞感;
老人是否出現呼吸困難、心悸、喘息等肺功能障礙現象;
該體位最具實用價值,不僅預防褥瘡,還為進食、洗漱等日常生活動作所需要,并有利于排泄;
觀察評估老人脈搏、呼吸、血壓等生命體征及各種反射的程度。
變換體位后,還要觀察老人的狀態是否良好:
生命體征正常;
老人體位安穩、支撐物舒適,如臀部固定、膝部屈曲、髁部垂直、肘部微伸等;
老人無墜床危險,這點對時而發生躁動的老人尤應注意;
生活用具擺在老人身旁,便于老人使用;
老人表現出舒適與滿足。
* 幫助老人移向床頭(見圖6)
臥床老人有時候整個身軀向床位方向下滑,如果老人有能力協助護理員,則一位護理員即可實施;如果老人無力協助操作,則需要兩名護理員同心協力、步調一致的將老人移向床頭。
變換體位后,還要觀察老人狀態是否良好:
老人移向床頭,頭枕于枕上,體位舒適;
移動時,老人無疼痛及不適感,移動過程中切實沒有造成老人的生理功能紊亂及機體損傷。
協助老人移向床頭第一步
注解:
Ⅰ 先將枕頭橫立于床頭,避免移動老人致撞傷;
Ⅱ 老人仰臥屈膝,雙手放于胸腹部,護理員一手臂托住老人頸部,手扶老人肩膀;另一手托住老人的臀部,雙腿用力,向上抬起老人,同時囑老人用健側腳蹬床,挺身上移。將枕頭放于老人的頭下,取舒適臥位。
協助老人移向床頭第二步
注解:
Ⅰ 讓老人用健側身體用力,健側手支撐床,健側腳用力蹬床,護理員用力抬老人的患側,兩人同時用力將老人移向床頭;
Ⅱ 如果護理員為兩人,可分別站在床的兩側,一人托住老人的肩與腰部,一人托住老人的背部及大腿(臀部),兩人同時用力,將老人抬起,移向床頭。
2 避免潮濕、摩擦,減少排泄物刺激
① 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爽
床單、被單要清潔、干燥、平整、無碎屑,作到隨時清掃床鋪;為了避免老人排泄物污染被褥,在床單下面鋪一層人造革或塑料布,必須注意:決不能讓老人直接臥于人造革或塑料布上。
臥床老人所用尿墊一定要用吸水性好、柔軟的棉制品,必須做到隨時更換,并且隨時清洗老人會陰部皮膚,擦干后涂上爽身粉,以保持皮膚清潔、干爽。
② 防止擦傷皮膚
在給老人用便器時,一定要將老人的腰部抬起再插入便器(見圖7);或者先將老人翻向側臥位,再給予便器(見圖8)。
老人使用便器時,決不可以硬拉硬拽便器,更不能使用破損得便器。便器可套上布套或墊上軟布、衛生紙等,以免擦傷老人皮膚。
3 按摩皮膚,促進血液循環
在老人翻身的同時,按摩容易發生褥瘡的骨隆突處,或經常用溫水予以擦洗,或用濕毛巾進行局部按摩,以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局部營養不良狀態。
局部按摩
將手掌大、小魚際放在老人的骨隆突處,進行環行按摩,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。
㈣ 褥瘡的分期表現及處理方法
1 淤血紅潤期
受壓局部組織出現紅、腫、熱、痛、麻木,局部組織沒有
變硬,皮膚及皮下組織仍保持正常彈性,也沒有表皮組織的損傷。
淤血紅潤期褥瘡的處理方法:
此階段褥瘡不需要特殊處理,只要每天增加翻身次數,防止局部繼續受壓、受潮;翻身時進行按摩,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即可。
2 炎性浸潤期
如果受壓因素繼續存在,血液循環得不到改善,皮膚顏色呈紫色,受壓組織變硬并產生硬結,皮膚因水腫而出現水泡,表皮出現損壞,但真皮還沒有損傷。
炎性浸潤期褥瘡的處理方法:
次階段褥瘡,如果出現未破的小水泡,要注意:不要把水泡弄破,以防感染,并要減少摩擦,促進自行吸收;如果是大水皰,可在局部消毒后,用無菌注射器將水皰內的液體抽出,但不要剪掉表皮,然后涂消毒液、包扎或烤燈照射,以促進液體吸收。
3 潰瘍期
水皰破潰,皮下組織損傷形成潰瘍,可見壞死組織,并有膿液流出。在潰瘍基底部可見筋膜,局部出現感染并伴有疼痛。
潰瘍期褥瘡的處理方法:
潰瘍期褥瘡需要外傷清創處理,此階段褥瘡要由護理人員進行。
4 壞死期
出現皮下組織壞死,局部感染加重,膿性分泌物增多,伴有臭味,并向周圍及深部組織擴展,可達骨面。疼痛加重、難忍,嚴重者可引起敗血病。
壞死期褥瘡的處理方法:
壞死期褥瘡需要外傷清創處理,此階段褥瘡要由護理人員進行。
- 下一個:老年病的特點有哪些?
- 上一個:為什么很多老人選擇去養老院生活